根據110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,18歲以上過重率高達50.3%,由此可知台灣人肥胖盛行率非常高。此篇文章會告訴你如何健康減重,改善肥胖遠離慢性病。
有可能肥胖又健康嗎?
有一些人身材肥胖,但健康檢查報告上卻沒有紅字,代謝指標血壓、血糖、血脂也完全正常,這樣代表是健康的胖子嗎?
英國健康資料庫28萬筆數據分析,將人分成4種:肥胖、正常體重、健康、不健康,肥胖定義為BMI值超過30,不健康的定義為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、發炎指數等6項指數中3項不合格,追蹤研究對象11年,結果發現:世上並沒有「健康的胖子」。
體檢報告上還沒有紅字,只是生病前的過渡階段,只要腰圍超標、體重過重者,未來仍有較高機率得到糖尿病、心衰竭甚至死亡。要呼籲大家,趁身體還沒出問題前,趕快減肥啊!
●下載WG Online,把WG的有氧老師帶著走,拳擊、跳舞課程都在手機裡,自選時間、任何地點都可以減脂和紓壓。
肥胖容易造成的10種疾病
肥胖是萬病根源,比起健康體重的人,肥胖者發生糖尿病、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,發生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。
- 心臟病和中風
肥胖的人更容易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,這兩種情況都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可能性。透過減重,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,即使是減去少量的體重也有其健康益處。
- 第二型糖尿病
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,脂肪堆積在胰臟會導致胰島素分泌異常,脂肪若是堆積在肌肉處也可能會使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,肥胖者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6至12倍之多。
- 癌症
結腸癌、乳腺癌、子宮內膜癌、腎癌和食道癌都與肥胖有關。有一些研究還顯示了肥胖與膽囊癌、卵巢癌和胰腺癌之間的關聯,肥胖每年導致多達 90,000例癌症死亡。
- 膽囊疾病
肥胖會使膽囊疾病和膽結石更常見,但要注意,快速減肥或大量減肥也容易患上膽結石。
- 退化性關節炎
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,常影響膝蓋、臀部或背部。過重的脂肪會給這些關節帶來額外的壓力,並磨損保護關節的軟骨。
- 痛風
痛風是一種炎症性關節炎,當血液中尿酸過多時就會發生,多餘的尿酸會形成晶體,沉積在關節中並引起疼痛。
在肥胖族群中痛風更為常見,這可能與胰島素抵抗有關。事實上,美國風濕病學會建議將減肥作為肥胖患者痛風治療的一部分。
- 睡眠呼吸中止症
受肥胖影響的人中,有一半以上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(OSA)。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使夜間呼吸困難,導致人打鼾嚴重,並在睡眠期間短暫停止呼吸,還有可能導致白天嗜睡,更容易得到心臟病和中風。
- 憂鬱症
肥胖和憂鬱症經常相伴出現,輕者會產生憂鬱情緒(例如:悶悶不樂、自卑、社會退縮等),重者也會導致憂鬱症。除了心理困擾、情緒異常的症狀,也會有焦慮、大吃大喝暴食等問題。
- 不孕症
過重與肥胖都會增加不孕的可能性,罹患不孕症風險為體重正常者的3倍,而且人工生殖成功率也會受到肥胖影響喔!
- 胃酸逆流症(胃食道逆流)
肥胖是胃食道逆流的高危險族群,因為肥胖者的體重會壓迫胃和食道,導致內分泌異常、腹壓增加的可能性。
改善肥胖遠離慢性病 體重管理ACT
台灣肥胖醫學會呼應2022世界肥胖日主題「全民皆須行動(Everybody Needs to Act)」,提出體重管理的「ACT」三個行動方案:
- Accompany陪伴與支持
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,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,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。小從周邊親友,大至整體社會,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,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。
- Calories 輕卡管理
有效率的減重計畫,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,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,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。
- Training 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
針對民眾端,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,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;醫護端則由台灣肥胖醫學會,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,從基層到醫學中心,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。
健康減重,遠離肥胖人生
想減重,學會「調整生活方式」更是重要,因為肥胖的主因是攝取過多、消耗太少,導致熱量累積,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,形成肥胖。國民健康署建議,藉由生活型態調整及行為改變,將飲食控制及身體活動落實於生活中,以達減重目的。
- 健康吃
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;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,且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,就可以每週減重約0.5公斤。要注意控制體重時,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基礎代謝率。
秉持三多三少的大原則:多喝水、多吃蔬果、多吃全穀雜糧,以及少油、少鹽、少糖。如果真的遇到嘴饞、想吃零食的時候,優先挑選低卡零食。
延伸閱讀
【減肥方法懶人包】5種最夯飲控優缺點比較
創造「熱量赤字」不用餓肚子!這樣減脂健康又長久
- 快樂動
沒運動會讓淨肌肉組織流失更快,肌肉量減少、基礎代謝率會變低,這樣以後會容易復胖。而且肌肉量下降,復胖時都是脂肪比較多,小心造成「溜溜球效應」,越來越難減肥。
建議一周加入二天的肌力運動,不但可增加肌肉量,更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,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。
●運動也可以從家裡開始,下載WG Online,享受線上400支運動影片,居家重量訓練、瑜珈、伸展、燃脂有氧課程任你挑!
- 天天量體重
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並且記錄下來,可以觀察到自己的體重變化,也能隨時提醒自己維持健康的體重。
延伸閱讀
一直瘦不下來? 因為你沒有天天量體重
新的生活型態現在就建立起來,幫助你改善肥胖,兼顧外表與健康,遠離病痛邁向更暢快的人生。
文章參考資料來源
肥胖是慢性疾病! 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是最佳處方
「健康的胖子」存在嗎?